威马汽车涨价 市场竞争白热化******
红星资本局消息,1月16日,威马汽车宣布,于2023年1月1日起针对W6、EX5-Z、E.5等多款在售车型进行价格调整。调整后,综合补贴后售价将上涨1.5万元-2.5万元不等。价格调整方案于2023年1月1日零时起生效,在此之前已完成定金支付的用户不受此次价格调整的影响。
威马汽车称,为打破“越卖越亏”的行业怪象,威马在2022年后半段开始战略性收缩新车交付量,并多次实施产品价格调整,以改善公司盈利结构,进而更好地支持产品研发和用户服务。
借壳APOLLO出行上市
就在1月12日,APOLLO出行(00860.HK)公告,将以20.2亿美元收购威马汽车子公司,并将以每股0.55港元的发行价配发及发行约288.25亿股。
这被视为威马汽车将通过APOLLO出行完成港股借壳上市。
接近威马汽车人士向红星资本局表示,此次与APOLLO出行双方战略并购,威马汽车上市路径进一步确定;阿波罗造车产业链与威马造车产业链可实现资源互补;战略合并后,威马借机实现品牌向上。据了解,完成尽职尽调后,威马或在本年二季度完成挂牌。
作为最早一批入局的造车新势力,威马汽车2022年接连被曝降薪、财产冻结,销量掉出第一梯队。汽车独立分析师刘昊向红星资本局指出,通过收购APOLLO出行实现港股上市,威马汽车不仅能解决资金问题,还能实现品牌与产品战略升级。APOLLO前身是德国小众超级跑车制造商Gumpert,并购后威马汽车将覆盖主流、高端和超豪华三大市场,提升资本市场想象空间,或重回造车新势力前列。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此并不看好。
行业或加速洗牌
业内普遍认为,“国补”退出后,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完全市场驱动时代,加上碳酸锂价格回落和特斯拉(TSLA.US)全球降价的鲇鱼效应,行业或加速洗牌。
进入2023年,特斯拉先后大幅下调中国、日本、韩国、澳大利亚、新加坡、美国、加拿大以及欧洲多国的电动车价格,引发全球车市震动。
1月6日,特斯拉中国宣布对国产车型调价,其中Model 3后驱版降价3.6万元,高性能版降价2万元;Model Y后驱版降价2.9万元,长续航版降价4.8万元,高性能版降价3.8万元,创下价格的历史最低点。
此后,特斯拉在日本降价约10%,在欧洲多国降价1%-20%,在美国降价最高19.7%,部分车型还将同时享有美国《通胀削减法案》的税收抵免优惠政策,最高降价2.05万美元。
在美国和中国,特斯拉出现了新车和二手车价格倒挂的现象。
不过降价也让新车销量上升。特斯拉门店销售人员表示,降价后进店顾客人数激增。
乘联会数据显示,2022年,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到27.6%,较2021年提升12.6个百分点;预计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850万辆,渗透率将达36%。
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,特斯拉降价让国内市场竞争白热化。红星资本局注意到,目前在国内与海外市场,特斯拉的价格区间已经与大部分造车新势力重合,甚至接近比亚迪(002594.SZ)。这也让国内新能源车企“出海”的难度增加。
特斯拉公司副总裁陶琳此前表示,特斯拉的价格变动是基于“成本定价”逻辑。业内人士认为,在供应链、规模化生产等优势下,特斯拉的毛利率远高于同行,仍有降价空间。
根据睿研咨询出具的报告,如果将来零部件价格下降,或特斯拉采用更优化的生产或零部件替换,按2022年Q3的成本价与2021年Q4的最低成本价比较,特斯拉还有3万元的下降空间。
成都商报-红星新闻记者 吴丹若
上汽集团2022年海外市场销量达101.7万辆 创新高******
中新社上海1月9日电 (浦帆)记者9日从上汽集团获悉,上汽集团2022年销售整车530.3万辆,连续十七年保持中国第一。其中,上汽海外市场销量达到101.7万辆,同比增长45.9%,创历史新高,欧洲成为上汽首个“十万辆级”海外区域市场。
上汽表示,2022年海外市场销量达到101.7万辆,连续七年成为中国车企榜首。其中,旗下自主品牌MG在澳大利亚、新西兰、墨西哥、泰国、智利等近20个国家跻身单一品牌前十名。上汽大通MAXUS海外累计销量突破22万辆,在澳大利亚、新西兰、英国等发达国家的销量占比超过80%。
去年9月,“中国汽车工业首款全球车”MG4 Electric(国内定名为MG MULAN)正式登陆欧洲市场,目前已在近三十个欧洲国家正式上市,每月新增订单超过1万个,2023年预计将进入全球超过80个国家。截至目前,MG品牌已在欧洲建设超过790家门店。
据了解,上汽目前已经建立集研发、营销、物流、零部件、制造、金融、二手车等为一体的面向全球市场的汽车产业链,在海外拥有硅谷、伦敦、特拉维夫三大研发创新中心,伦敦、慕尼黑、东京三大设计中心,泰国、印尼、印度、巴基斯坦四座生产基地及KD工厂,100余个零部件生产研发基地和1800多个营销服务网点。
此外,上汽开通了东南亚、墨西哥、南美西、欧洲等7条自营国际航线,产品和服务遍布全球90余个国家和地区,除欧洲“十万辆级”海外区域市场外,同时已形成澳新、美洲、中东、东盟、南亚五个“五万辆级”区域市场。(完)
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